涨知识!原来古人是这样开会的 

新闻

涨知识!原来古人是这样开会的

来源:华望技术  时间:2017-09-14  阅读:2262

      今天华望小编在知乎上看到一个有趣的话题,“古代人上朝,语言不通怎么开会的?那时候有同一语言吗?”点赞最多的回答是:古代人上朝,语言不通怎么开会的?那时候有同一语言吗?
      哈哈,看来大家对古代人怎么开会还是挺感兴趣的,小编特此查阅了一些资料,跟大家讲解一下古代人如何开会,科普开始,以我国最有代表性的秦汉两朝,解说古人的开会方式!(好想给他们推荐我们的视频会议系统,因为真的很方便。/捂脸)
      中国古代“开会”叫做“朝会”、“集议”、“廷议”等。
      中国人早在上古时就知道,一个人的意见靠不住,需要取谋于众。一直为孔子所推崇的周礼,就提倡集体讨论,《尚书·洪范》中就有“立时人作卜筮,三人占,则从二人之言。”。秦朝得以采用“开会”的方式决定国家大事。
      1,秦朝的“朝会”
      从有秦一国算起,其开会方式一般有三种:
      一、是君臣共同商议,这种情况一般由君主亲自主持,因国有大事难以解决,故集君臣而谋。如“四国(楚、赵、吴、燕)将以攻秦,秦王召群臣、宾客六十人而问焉。”
      二、国家有紧急的情况时,王召人而与之议,这种情况一般是与王关系密切且王比较信任的人方可参与其中。如秦惠文王与张仪议关于陈轸,后又召陈轸而与之议。
      三、朝廷一时无主的情况下,由大臣们自己发起的集议。这种情况一般少有出现,它是大臣把政皇权衰微的一种体现。如秦末年有“阎乐杀二世后,归报赵高,乃悉召诸大臣公子告以诛二世之状,而谋立公子婴。”
      总之,由于春秋战国长期的复杂环境,秦十分盛行集体开会。
      2,汉朝“集议”制度
      “集议”一词,最早出现在《史记·晃错传》。《汉书》同传作“杂议”。《匈奴传》作“庭议”。《史记·魏其侯传》又作“朝议”。措词不同,但实质都差不多。两汉魏晋以来,依所议内容、范围、场所以及历史阶段的不同,集议可分为廷议、朝议、中外朝议、二府议、三府议以及尚书八座、门下议、有司议和专题性会议等类型。
      汉朝刚建立是,沿袭了秦朝廷议制度,史书记载为“廷争”或者“廷辩”。汉武帝以后,则发展为中、外朝议。朝议是汉集议制度中最主要的类型,也就是群臣朝见君主时商议国家大事的例行会议。
      皇帝在召集开会的时候,会规定参会人员的级别和数量,少则几人,多则几百人。官员身份、级别则与会议内容相关,如汉武帝曾诏令儒生五十余人商议封禅之事;汉昭帝时,贤良、文学参加了盐铁会议;到了东汉晚期,连太学生也参与公卿的会议。一般来讲,经常参加集议的还是三公九卿、博士、议郎、大夫等专掌顾问,除此之外的人员如若参加会议,需要先报奏丞相或礼官等。
      好了,跟小编撸了一遍历史,开会古来有之,从会议形式,到会议内容,到会议过程,到会议礼节,无不繁琐,感谢高科技的发展,把我们从文山会海中解救出来,现在要想开会,打开电脑,进入虚拟会议室,一分钟就能开始会议,美哉妙哉。
(部分资料来源网络)